近期台灣因為《冰原歷險記4》上映,掀起了一陣「字幕討論風」。原因無他,好萊塢的電腦動畫只要配上中文發音,多半片子公司選擇「有聲無字」,留給大家一個最完全又乾淨的觀影畫面。究竟結果,撫玩國語版的家庭觀眾,多半入場的小朋侪其實也還認不得字,所以,配上字幕的功能性並不大。
然而,因為這集有些腳色的中文配音加了點創意,如片中喜德的阿嬤講話就有點口齒不清,一方面符合故事原始腳色設定,多一些怪腔怪調,讓人光聽到她講話就想笑翻譯二方面讓配音人員大玩語言趣味,很多好萊塢動畫的國語配音版除用國語為主以外,還會稠濁台語、台灣國語,讓在地觀眾感覺更親切。
字幕文化已成為台灣觀眾收看顯學,電影部分受限於外語狀況,大部分外語片子必然會上字幕,就連講國語的也都上字幕翻譯若說外語能力每一個人狀態都分歧,所以上字幕是合情合理,那為何連講國語的,都得上字幕呢?
其實很多國度對於母語發音的片子是不上字幕的,並且也有很多國家對好萊塢影視作品都不習慣有字幕,寧願選擇聽配音版。法國、南韓、泰國、日本等幾個國家都邑有「配音版」,服務不習慣看字幕的觀眾。話說回來,美國人最憎惡看字幕…..除非看外語片否則不肯看字幕,有些外語片還可能做成配英語版。
話說回來,台灣這麼多年以來,持久接管字幕文化浸禮,人人仿佛習慣字幕,乃至是仰賴字幕。沒有字幕出現的話,瞬間還會感覺沒平安感,特別是華頓翻譯公司們的電視頻道。
新聞台把字幕精力闡揚到極致,除了主播播報時的新聞標題,下方還有跑馬燈,擺佈兩側也會選擇一邊再上一條賽馬燈。變成光看一個新聞畫面,就有諸多目迷五色的訊息,所以,到底我們該看什麼才是重點呢?
另外,以喜劇效果為主的綜藝性節目上字幕,大概是擔心觀眾聽不清晰賓客發言,還會加上大量結果字幕增添喜感。沒錯,日本綜藝節目也會這麼做,台灣並非先例。
綜藝節目裡的字幕趣味確實是一門功夫,沒人會否定翻譯但是,不光連綜藝節目有鋪天蓋地的字幕,連政論性節目也上好字幕。我們彷彿活在一個字幕周全啟動的時期。當先入為主的「視覺」已經成為我們「體驗」一切的條件,你會不會感覺有所影響?我甚至覺得我們聽覺理解能力也降低了幾分(也多是藝生齒齒不清或是口條欠佳)。
字幕就像是為觀眾預告接下來他要講的話,電影更是因為字幕文化,致使觀眾會過度把視覺黏在那上面,成果來不及消化演員的優秀表演或是整體空間感,更別提當演員話還沒講完時,字幕就已告知華頓翻譯公司們整句話意思,簡直是「提早爆雷」翻譯
記得有一年在坎城影展恰好是舒淇當比賽片評審,由於英文發音電影都不會配字幕,我問她說若你聽不懂台詞那些該怎辦?舒淇笑說:「反正聽不懂也有好處呀,我就專心看演員的表演。」其實舒淇說的很有事理,我們大多半人已習慣字幕「先入為主」的習慣,卻來不及賞識電影裡每個角色的表演。下次看片子時,無妨試著練習聽力,好都雅演員施展闡發,沒有字幕會死嗎?不會啦!當然前提是
本文引用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blogs/young-opinion/%e6%b2%92%e7%9c%8b%e5%ad%97%e5%b9%95%e6%88%91%e6%9c%83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華頓翻譯公司02-77260932